> 资讯文章正文

监控系统泛滥:CTO 面临的隐形成本危机

资讯 2024-04-15 10:51:02 admin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头部广告(手机)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构建和维护现代化的数字系统变得日益复杂和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监控系统的作用变得尤为突出。正如业界广泛流传的一句经验之谈“无监控,不运维”所揭示的道理一样,对于任何具有一定...

1713148410962883.png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构建和维护现代化的数字系统变得日益复杂和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监控系统的作用变得尤为突出。正如业界广泛流传的一句经验之谈“无监控,不运维”所揭示的道理一样,对于任何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数字系统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全面且精细的监控体系作为支撑,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将变得极为困难,甚至不能有效地进行。

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系统一旦出现任何异常或故障,工程师们将难以迅速地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和精准定位。这不仅会拖延问题的解决速度,增加系统的停机时间,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工程师们的工作就像是在没有视觉指引的情况下进行精密手术,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风险极高。因此,为了确保数字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可靠性,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实时性的监控系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监控系统能够提供深入的洞察力,使得工程师们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优化系统性能,并保障业务的顺畅运行。简而言之,监控系统不仅是运维工作的基础,更是确保整个数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关键所在。

然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监控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一个完整的业务需要的监控系统可能包括了云和基础设施监控、容器平台监控、中间件监控、日志分析监控、应用性能监控、终端应用监控、网站应用监控及用户行为分析监控等等。传统的监控建设方式通常是基于业务需求来定制和部署监控解决方案。在这种模式下,每个业务部门或团队往往会根据自身特定的需求来选择和配置监控平台。这意味着随着组织业务线的扩展和多样化,将会陆续涌现出众多独立的监控系统,每一个系统都需针对特定业务或应用进行专门的优化与调整。同时,在采用多云环境的情况下,组织往往会依赖于多个云服务提供商的资源和服务来搭建及运行其业务应用。这种做法虽然为组织带来了灵活性、可扩展性以及成本效益等显著优势,但也对监控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加剧了监控系统过度增殖的问题。

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即使是规模较小的公司,也可能至少部署和维护着三到五套不同的监控系统,以满足其多样化的业务需求和技术支持。不难想象,对于大型企业来说,这一数字可能会更加惊人,他们可能同时运行着数十套监控平台。

监控系统的过度增殖,不仅消耗宝贵的资源,更加剧管理的复杂性,成为CTO们无法回避的成本和效率难题。

1713148427290471.png

监控系统的"增生"带来了哪些问题?

从单体角度来看,每套监控系统对硬件资源的占用可能并不显著,但当这些系统数量累积起来时,总体的硬件成本就会变得不容忽视。此外,不同监控系统之间的技术异构性也导致了资源的分散和利用率的下降。企业需要为每一套系统配置独立的硬件资源,而这些资源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导致了资源浪费。

同时,随着监控系统数量的增加,企业在硬件维护和管理上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这不仅增加了运维成本,也可能影响到监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那些采用商业监控产品的企业来说,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因为商业产品往往伴随着昂贵的授权费用、升级服务费以及技术支持费等额外开销。随着监控系统的增多,商业成本将成倍增加,企业财务状况也要面对较大压力。

运维成本的增加不仅体现在硬件资源的投入上,更体现在软件层面的技术维护和升级上。首先,因为技术选择的多样性,每个监控系统可能基于不同的技术栈和架构设计。这就要求运维团队必须精通多种技术,以便有效地维护和管理这些系统。这不仅增加了团队的学习成本,还提高了对专业技能的依赖。同时,技术栈之间的差异也可能导致解决方案的不一致,增加了故障排查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其次,由于不同监控系统可能是在不同时间引入的,因此即使是相同技术方案的监控系统,也可能存在多个版本。例如,企业可能同时运行着多个版本的ELK(Elasticsearch、Logstash、Kibana)堆栈,每个版本都可能需要不同的维护策略和升级路径。这种情况下,保持各个版本的兼容性和安全性就成为了一项挑战,同时也增加了维护系统的工作量和潜在的风险。 此外,不同版本的监控系统还可能导致数据格式和接口的不一致,这也会造成数据整合和分析的障碍,运维团队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这些差异,以确保监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分散的监控系统是工程师低效的“罪魁祸首”

传统的监控系统往往是从运维的角度出发,注重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这类监控系统侧重于监测硬件性能、网络状况和服务响应时间等关键指标,并利用告警机制向运维团队报告潜在或已经发生的问题。然而,这种以运维为中心的监控建设方式往往忽视了研发团队在应用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特殊需求。随着应用的复杂性增加,研发团队可能需要引入如APM(应用性能管理)等工具来更好地进行故障定位和性能优化。这类工具能提供更为细致的应用级监控数据,帮助研发团队深入理解应用的运行状况。

而当运维和研发团队使用不同的监控工具和数据维度时,信息孤岛和协作障碍便成了问题。这种分割的监控系统可能导致巨大的合作成本,工程师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多个孤立、数据格式不一致的系统中寻找支持证据,有时甚至需要直接登录到业务系统中检查日志,这可能占据了他们超过30%,甚至50%的工作时间。

传统监控系统可能成为信息安全的

传统的分散式监控系统建设模式,由于缺乏集中化的设计和规划,往往会导致管理层面的重大挑战。在这样的体系下,各种独立的监控系统和日志收集平台可能遍布于企业的各个角落,它们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这些分散的系统中,很可能存储和处理着大量的敏感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隐私数据、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这些信息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和重要性。

然而,正是这些分散的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策略和治理框架,使得对这些敏感信息的有效保护变得异常困难。企业可能无法对这些关键数据进行有效分类、风险评估和合规性审查。

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访问控制和用户权限管理,敏感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难以得到保障,增加了数据泄露的风险。不少情况下,工程师可能因缺乏监管而轻易地将监控系统的信息或者截图分享到公开平台以寻求相关的帮助,也许这些信息里面包含了一些企业重要数据,这样的案例如今已经屡见不鲜了。因此,引入全面的可观测性策略是实现IT基础设施高效管理和成本优化的关键。

结束语

 

1713148441153906.png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面对传统监控过度增殖所带来的挑战,如何有效管理众多分散且独立的监控系统成为企业战略举足轻重的一环。幸运的是,市场上已有一些综合性的监控解决方案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视角,从根本上协助CTO们降低长期运维带来的的成本负担,优化整个监控流程。

观测云(guance.com)就是这样一款面向工程师的统一化全功能和全链路可观测性产品,助力企业快速洞察系统及业务运行状况并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观测云具有强大的数据关联分析能力,帮助团队站在同一数据视角上无缝协作。这一策略不仅可以优化工作流程上的效率,还能促进跨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极大地提升协作效率与响应速度,确保所有团队都能基于统一的数据视角深入理解并有效解决问题,从而保障决策一致性与行动协同性。这对于快速定位问题、减少系统停机时间以及提高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观测云也十分关注数据安全性,通过加强对访问权限的管理和数据加密等措施,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以应对潜在的安全风险。

对于首席技术官(CTO)来说,采纳这类先进的IT管理技术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更是一次管理理念的飞跃。通过这样的转变,企业将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一个更加高效、安全且具备竞争力的数字化未来。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厦门都市网Copyright @ 202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通过,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Q:230098551)